2025
十一月
21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基督普世君王节(丙年)
基督普世君王节(丙年)
读经一 恭读撒慕尔纪下 5:1-3
《撒慕尔纪下》5:1-3,是以色列历史中的关键时刻:达味正式被所有支派接纳为全以色列的君王。这不仅具有深远的政治与历史意义,更具有丰富的灵修启示,预示着默西亚君王的形象。
第1节
“那时候,以色列众支派聚集到赫贝龙,来见达味说:‘看哪,我们都是你的骨肉。’”
背景:
“那时候”:指的是撒乌耳王死后,国家分裂,北方支派暂由伊市波设治理,而达味已在南方犹大支派中被立为王(见《撒下》2:1-4)。
“赫贝龙”:是犹大支派的重镇,也是达味暂时的首都,代表其权力根基所在。
“骨肉”:用来表达民族、血缘、兄弟关系,强调达味与全以色列同属一个宗族。
灵修:
民众承认达味与他们是一体,这预示了教会在默西亚——基督内的合一奥迹(参《弗》2:14-16)。
这也象征着教会的共融性(communio),正如所有信友在基督内是一体(见《格前》12:12-27)。
第2节
“从前连撒乌耳当我们的君王的时候,也是你率领我们以色列出入战场;上主对你说过:‘你要牧养我的子民以色列,作以色列的领袖。’”
背景:
达味虽在撒乌耳王朝时期并未做王,却因战功显赫(尤其击败哥肋雅)而备受推崇。
“上主对你说过”:指撒慕尔先知受命膏立达味为王(见《撒上》16:1-13),这是一个天主亲自拣选的神圣使命。
灵修:
“牧养”(רעה,ra‘ah)是以色列君王职的神圣角色象征,在新约中更成为耶稣“善牧”形象的预象(参《若》10:11)。
教会视达味为默西亚的先像(typology of David),他既是王,又是牧人,预示耶稣基督王(Rex Universorum)及教会的元首(《哥》1:18)。
第3节
“于是以色列所有的长老都到赫贝龙来见达味王,达味就在赫贝龙,当着上主的面和他们立了盟约;他们便给达味傅油,立他为以色列王。”
背景:
“长老”:在以色列民族中,长老代表每个支派或宗族的领袖,具有治理与宗教权威。
“盟约”:具有神圣性质,不仅是政治合约,更是在“上主面前”缔结的宗教性誓约。
“傅油”:是一种圣礼性的行动,象征圣神的降临与赋能;早在撒慕尔已傅油达味,但这次是公开的、全民性的认可。
灵修:
傅油(anointing):是旧约中设立君王、司祭和先知的仪式,预示新约中圣神的恩宠与圣事的设立(特别是圣秩圣事)。
这是达味王朝的正式开端,也预示了默西亚的王国——即耶稣在天主内永远为王(参《路》1:32-33)。
“在上主面前”立约:预示教会与基督所立的新而永约(《路》22:20),也是圣事生活的核心。
总结(神学与灵修反省)
这段经文不仅记录了以色列国的统一与政治转折,也蕴藏着深厚的神学与灵修意义:
达味的王权来自天主的召叫,而非人的野心,他是天主按自己心意所拣选的(参《撒上》13:14)。
君王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服从,而是牧养与共融,是一种带有“祭司性”的服务角色。
这段达味被傅油的场景,是默西亚耶稣的预像:他是永恒的王,以十字架建立天主的国度(参《若》18:36-37)。
傅油与盟约,也启示了我们在圣洗圣事中被“傅油”为天主的子民,与基督一同作王、作祭司、作先知(参《伯前》2:9)。
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 1:12-20
《哥罗森书》1:12-20,是圣保禄宗徒所写的一首极为重要的基督论赞歌,被誉为新约中最深刻的基督论圣歌之一。它宣讲基督的至高地位、救恩的圆满以及祂在宇宙与教会中的主权。
第12节
“弟兄们:感谢天父,使我们有资格在光明中,分享圣徒的福分。”
背景与神学解释:
感谢天父(εὐχαριστοῦντες τῷ πατρί):这是信仰生活的基本态度——感恩。
“有资格”:原文是“使我们配得”(ἱκανώσαντι),表明这是恩宠而非功劳。
“在光明中”:象征天主的国度与真理(参《若》8:12);光明与黑暗的对比贯穿整部圣经。
“圣徒的福分”:即永恒的产业,指在基督内与天主合而为一的终极命运。
灵修意义:
感恩(Eucharistia)是我们回应救恩的第一步。我们通过感恩祭(弥撒)不断地庆祝这一恩典。
我们得分享圣徒的福分,是被召进入共融的神秘身体——教会,这是一种礼仪性的、超性的真实参与。
第13节
“他救我们脱离了黑暗的权势,使我们徙置到他爱子的国土。”
神学背景:
“黑暗的权势”:象征罪恶、撒殚的掌权、死亡的权能。
“徙置”(μετέστησεν):这个动词在当时是指迁移俘虏、搬迁人口,具有神圣王权转移的意味。
“他爱子的国土”:指的是基督的王国,是属天的国度,即教会的奥体,也是末世国度的开端。
灵修:
此节表达了基督徒因洗礼而从魔鬼的权下被释放,进入了光明国度。
圣洗圣事是一次属灵的迁移(translatio spiritualis),我们从“旧人”转化为“新人”。
第14节
“在他爱子内,我们得到了救赎,获得了罪赦。”
神学解释:
“救赎”(ἀπολύτρωσις):原为“释放奴隶所付的赎金”,此处指基督用祂的生命赎回我们。
“罪赦”(ἄφεσις τῶν ἁμαρτιῶν):罪的宽赦是救赎的首要果实,也是天主慈悲的最高表达。
灵修:
这是我们与天主和好(reconciliatio)的开始。通过告解圣事不断体验罪赦的恩典。
基督的十字架就是我们的“救赎券”。
第15节
“他是看不见的天主的肖像,是超越万物的长子。”
神学背景:
“天主的肖像”:耶稣是天主的完美显现,是“可见的天主形象”,这是早期基督论的核心(参《若》14:9;《希》1:3)。
“长子”:非指受造,而是指祂在一切被造之先、具有尊贵与主权的地位。此词也与复活的“初果”相关(参《罗》8:29)。
灵修:
我们藉着祂认识天主,也在祂内被重塑为“新亚当”,恢复天主肖像的原貌(《创》1:26-27)。
祂既是“原型”,我们则是“副本”,圣化的目标是在基督内成圣(divinization, θεοποίησις)。
第16节
“因为上天下地的一切,无论有形与无形,上座者或宰制者,率领者或掌权者,都是藉他而创造的。一切都藉着他,并为了他而受造。”
神学解释:
列举天使等属灵存在(上座、宰制等),表明基督统治天地和天上万军。
“藉着他、为了他”是典型的高基督论,强调耶稣是创造的媒介与目标。
灵修意义:
整个宇宙的存在是为了基督的荣耀而存在,这启示我们生命的目的:为基督而活,为荣耀天主而存在。
第17节
“他在万有之先就已存在,万有都赖他而各得其所。”
神学解释:
强调基督的先在性(pre-existence),即祂在创造前就存在,与“太初有道”(若1:1)相呼应。
“各得其所”:宇宙因基督而有秩序、有意义、有归宿。
灵修意义:
我们在基督内找到人生的定位与终向;没有基督,生命便会陷入虚无或混乱。
第18节
“他是教会的头,也就是他身体的头,他是元始,是首先从死者中复活的,使他在万有之中高居首位。”
神学解释:
这是首次以“教会是基督身体”的形象明确表达。
“首先从死者中复活”:说明基督的复活不仅是个体事件,也是新创造的起点。
灵修:
我们属于基督的身体——教会,与祂合一;这合一最深刻地体现于感恩祭与共融之中。
祂复活是我们复活的保证(参《格前》15:20)。
第19节
“因为天主乐意使整个圆满住在他内,”
神学解释:
“圆满”(πλήρωμα)在哥罗森书中特别指天主性的充满,即道成肉身的奥迹。
此节反驳诺斯替主义中将天主与物质分开的异端思想。
灵修:
整个“圆满”居于基督内,意味着我们只有在祂内才能真正完全,找到属灵的满足(参《若》1:16)。
第20节
“并藉着他在十字架倾流的血,建立了和平,使人间和天上的一切,都与天主重归于好。”
神学解释:
十字架是和平与和解的工具;这不仅是人类的救恩,也是宇宙的重整。
“重归于好”(καταλλάξαι):即“与天主和好”,这是救恩历史的顶点。
灵修:
每次仰望十字架,我们要意识到:和平的代价是血,是爱到底的奉献。
在基督内,宇宙被净化与重塑。我们被召参与这和平的工程,成为“和平的工具”(圣方济各祈祷)。
总结(神学与灵修反省)
这段哥罗森书的经文带我们直达基督信仰的核心奥迹:
基督是救主、创造主与王者,祂不只降生成人,还在复活中成就万有的更新。
我们在洗礼中被迁入祂的国度,分享圣徒的福分,从而与天主重归于好。
祂是教会的头,我们是祂的身体,必须在信德、圣事和爱德中活出这一身份。
十字架的和平不是软弱的妥协,而是爱的极致胜利,召唤我们也为和平、真理与合一作证。
愿我们常常仰望这位“看不见天主的肖像”,在祂内得救、得力、得光明!
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23:35-43
《圣路加福音》23:35-43 这一段关于耶稣被钉十字架、与两个强盗对话的福音段落。
1.「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,民众的领袖们嗤笑耶稣说:『他救了别人,如果他是天主所拣选的默西亚,就救他自己吧!』」
背景与解释:
「民众的领袖」即指犹太宗教权威,如司祭长、经师和长老。
他们讥笑耶稣不能自救,暗讽他之前医病驱魔,救助他人,如今却无法拯救自己。
「默西亚」是希伯来语 מָשִׁיחַ(意为「受傅者」),希腊文译作 Χριστός(即基督)。
灵修:
这是对耶稣自我奉献的讽刺,也是耶稣「舍己」爱的高峰。
救主不是凭权力显赫,而是藉着痛苦的十字架完成救恩。
2.「兵士也戏弄他,前来把醋递给他说:『如果你是犹太人的王,救救你自己吧!』」
背景与解释:
「醋」是指一种廉价酸酒,通常是罗马士兵解渴的饮料。
罗马兵士的戏弄更加强调对耶稣「王权」的误解和嘲讽。
「犹太人的王」是罗马人对耶稣罪名的指称,是一条政治指控(见若18:33)。
灵修:
耶稣接受人类最深的羞辱,回应以沉默与忍耐。
圣人德兰(Theresa of Ávila)说:「我们仰望钉十字架的主,学会爱的代价。」
3.「在他头的上方有一块牌子,用希腊、拉丁和希伯来文字写着:『这是犹太人的王。』」
背景与解释:
三种语言象征当时罗马世界的多元文化:
希腊文是文化和哲学的语言,
拉丁文是政治和法律的语言,
希伯来文是宗教的语言。
这也是象征耶稣是普世的君王,所有民族都应认识祂。
灵修:
基督的王权不同于世俗王权,不靠武力,而是以爱统治心灵。
这是「十字架的宝座」:基督在苦难中显明天主的国度。
4.「跟耶稣同钉十字架的罪犯中,有一个侮辱耶稣说:『你不是默西亚吗?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!』」
背景与解释:
这个强盗代表不悔改的人类,他只在乎逃避肉身痛苦,不相信耶稣的王权与救恩。
这是现代人常有的态度:只求立刻的救援,而非信仰与悔改。
灵修:
这提醒我们不能只看信仰的功利性,而应以信赖之心交托天主。
5.「另一个就应声责斥他说:『你既然受同样的刑罚,连天主你也不怕吗?我们是罪有应得的,因为我们所受的,正是我们罪行该得的报应; 但是,这个人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对的事。』」
背景与解释:
第二个罪犯被称为「悔改的强盗」,传统上名为 德斯玛斯(Dismas),是基督宗教的圣人之一。
他认罪悔改,承认耶稣无辜,是一位真正的信德见证者。
灵修:
他展现了「圣神七恩」中的敬畏之恩与明辨之恩。
他也实现了真正的「痛悔」(contritio),即出于爱天主的痛悔,不仅怕地狱惩罚。
6.「随后又说:『耶稣,当你来到你的王国时,求你纪念我!』」
背景与解释:
这是信仰与希望的高峰表现。他承认耶稣拥有王权,并在死后仍活着。
这句话也成为很多圣人临终前的祈祷。
灵修:
这是「完美的祈祷」:短、深、全心全意,呼喊主的慈悲。
他是全人类悔改者的代表,呼应《路加福音》整体强调的天主仁慈主题。
7.「耶稣对他说:『我实在告诉你:今天你就要和我一起在乐园里。』」
背景与解释:
耶稣立即给予他救恩,这一宣告是圣经中最直接的应许之一。
「乐园」在希腊文为 παράδεισος,是指义人死后安息之所,可理解为天国的前厅,终极意义上即为与天主共融。
灵修:
这揭示「因信称义」的核心天主教教义:悔改、信赖、爱,便可得救。
也是我们在弥撒圣祭中渴望的最终果实:「得与基督合一,永享天乡」。
总结:基督为王的荣耀在十字架上彰显
这一段福音极其丰富,是耶稣基督王节(基督普世君王节)的核心经文:
耶稣是真正的君王——不是凭借军队、威势,而是以牺牲、服从天父、赎罪为国的代价。
两个强盗的对比显示两种人对基督的回应:一个拒绝、一个悔改,象征全人类的自由抉择。
十字架成为王位,死亡成为通往生命的道路,悔改的强盗成为首位进入乐园的圣人之一。
灵修反思:
我们是否像悔改的强盗一样,承认自己需要救恩?
我们是否接受一个受苦、谦卑、爱的君王?
我们是否时常祈求:「主,当你来为王时,请你纪念我」?
